▉禪堂開示錄

字級大小:

A-

A

A+

慈悲-佛陀的本生故事---心培和尚

回目錄

⊙本篇要旨

說明慈悲是佛法的根本,修行應不離慈悲,有慈悲心的人,修行時,心性自然容易柔軟,心性柔軟,就比較能在方法上用力。為了彰顯慈悲,特別講述《賢愚經》裡,佛陀修慈悲的行儀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說:「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。」《大般涅槃經》也說:「三世諸佛,大悲為根本。」

班首師父慈悲,維那師父慈悲,各位同參!

今晚又是一場殊勝的因緣,如何由心觀想這個因緣的殊勝呢?好像一頭牛在拉車,當車子不動的時候,是打牛呢?還是打車呢?牛如同我們的心,車如同我們的身。我們輪迴生死,心停留在欲望的旋渦裡頭,沒有一刻歇下來。如何能夠超脫?不要停滯在那裡。要善用我們這一顆心,哪一顆心?真如清淨心。這一顆純淨的真心、本性,你有我有,一切眾生都有。

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、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,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諸位,我們修行心中有眾生嗎?從現象界的因果法則來看,確實有眾生在受苦;然而從本體來看,眾生如幻如化。

我們渴望成佛,想要一下子進入畢竟空,是不容易的。因為凡夫的心被欲念、妄想等雜染包得密不透風,光是靠數息,就想一下子進入寂靜,證得諸法畢竟空,哪有這麼簡單。因此,有一法可作為調和劑。這一法是什麼呢?就是慈悲。

慈悲是佛法的根本,有慈悲心的人,修行時,心性自然容易柔軟,心性柔軟,就比較能在方法上用力。好比大自然的流水,具有柔軟、隨順、穿透的性質。因此,遇山水轉,遇石水轉。也因為水的柔軟、隨順,故能使小小的水滴,滴於石頭上,時間久了,滴水也能穿石,所以柔能克剛。

同樣的道理,修道之心若能如水柔軟、隨順,就容易與清淨法相應,自性光明即能親見,煩惱心自會消失無蹤。

若反之,心智處於迷惑,隨煩惱業力流轉,處在昏沉、掉舉,身口意所造的業又再輪迴受苦。而我們應當覺悟的是,因為受苦之時智慧不夠,又再繼續迷惑、造業、受苦,好像一個時鐘,不斷的重複,永不停息。講到修慈悲,今晚為大家作觀念知見的引導,好讓各位在菩薩道的修行,透過修慈悲,成為一位菩薩。

佛光山的禪堂,修持的核心是菩提心,菩提心的全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翻成中國話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,亦是大慈大悲的心。究竟慈悲對眾生有什麼重要呢?佛經說「慈能予樂、悲能拔苦」,慈悲從表面看來,好像都是為別人、給別人,其實我與眾生又何曾分開呢?認為分開,是因為還處於迷惑的狀態,當然從個體生命的差別相來看,確實各有不同的因緣果報,不同的人生際遇;然而從本體來看,是一體不二的。

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應化世間,行無量慈悲,以平等無差別心救度眾生,這就不是凡夫二乘行者所能做到的。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:「諸佛如來的慈悲,視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一如,一切有緣、無緣眾生皆度化攝受,故稱為大慈大悲。」

在《賢愚經》裡,記載著佛陀修慈悲的行儀。佛陀時代,佛弟子每年都有三個月的結夏安居,有一次結夏安居結束後,比丘們都深得法義,感到很法喜,得到佛法的受用,身心自在清涼;好像我們打坐時,感到身心輕安喜悅一樣。因為佛弟子平常就接受佛陀的教導,奉行教法,因此,就容易感受佛法的喜悅和清涼。這時,比丘們歡喜的準備前往佛陀的住處感謝。

當比丘們前往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,他們見到相好莊嚴的佛陀,就恭敬的向佛陀禮拜。佛陀慈悲的問候大家:「各位比丘,三個月的結夏安居,生活過得還好嗎?身心安樂否?有沒有缺少什麼東西?」站在佛陀身旁的侍者阿難,看見佛陀親切的態度,慈愛的語言,每一個人的心都得到了滋潤,好像口渴的人喝到清涼的水,枯木得到雨水的澆灌一樣,就像我們現在不就是在承受佛陀的慈悲法乳嗎?

阿難見到佛陀是這樣的關心大家,身心為佛陀廣大悲心所感動,因此就非常尊敬的恭請佛陀,請佛陀為大眾宣說:「世尊!您的慈悲令弟子們個個如沐春風。您這般不忍眾生受苦的悲憫情懷,是從何時開始的呢?」

佛陀微笑地對阿難說:「無量劫前,在地獄中有兩個罪人。獄卒剝取他們身上的皮,用來作為拉車的皮帶。並且命令他們共拉一輛十分沉重的鐵車。在拉車的過程中,獄卒還不斷以鐵棒鞭打他們。這兩個罪人就這樣來回奔波,完全沒有喘息的時間。」

不像我們在這裡打坐參禪,有冷氣吹很舒服,還有人講開示,每天定時有茶點,還有維那師父的照顧,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幸福了。

這兩個罪人來回拉著鐵車,完全沒有辦法得到休息。其中有一個人終於體力不支而昏倒,獄卒看到了又是一陣毒打,非常的嚴苛。另外一個人看到同伴如此悽慘,心生憐憫,就告訴獄卒:「可不可以讓我代替他,他已經昏倒在地了,你就不要再打他了,讓我一個人來拉這部車就好了。」獄卒聽到另一個人要保護他,就大發雷霆,用鐵棒往這個罪人的身上搥打,結果這個人當場暴斃,然而就因為他的這一念慈悲心,結束了地獄的業報,往生忉利天享受福報。

講完這則典故,佛陀就告訴阿難,在地獄裡心中懷有慈悲,願代同伴受苦的罪人,就是我的過去生。自從那一世在地獄裡,看到身受無量業苦的眾生,我就發起了大慈悲心,之後生生世世都對眾生心懷慈憫,不曾退捨。

阿難與比丘們,聽完佛陀那時候初發慈悲心的前後因緣,都非常感動佛陀的慈心悲願,而且歡喜的依於佛陀的教誨,精進用功修行。

然而,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,弘法於五大洲,數十年的披荊斬棘,把佛陀一脈相承的人間佛教傳遍全球,可見他的慈心悲願,和佛陀又有什麼兩樣呢?
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說:「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。」《大般涅槃經》也說:「三世諸佛,大悲為根本。」聽了有關佛陀的本生故事,知道佛經對「慈悲」的重視,我們就應該敞開心門,以戒定慧來息滅貪瞋痴的煩惱,而將「慈悲」納受進來。因為貪瞋痴煩惱虛妄不實,微不足道,不值得我們留戀。就讓每一個當下的心,都處在慈悲柔和而沒有瞋恨的狀態,如此,儘管禪坐時,蚊子在叮咬,我們也應忍住,不輕易使瞋心生起,蚊子叮咬是一個境界,重點是在於我們能否藉此境界,考驗自己的慈悲心能有幾分。

因此,我們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的生活中,應不斷的去憶念佛陀的慈悲,感受眾生的恩惠,然後加以實踐。例如,信徒回山了,我們發心接待;常住辦淨化人心活動了,我們發心承擔教化。這一念慈悲心如果退卻了,就要趕快思惟眾生的恩惠,憶念眾生尚處煩惱的糾纏裡,由此思惟引發心中慈悲的度眾能量。進一步緣想我與眾生本是同體共生,雖然「相上有差別,本體無差別」。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也就是「大慈大悲」,如果能夠不斷的正觀,我們內在慈悲喜捨的能量,就自然的由心性流露。所以發心正確、知見正確,修行的進展,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

當初佛陀未成佛之前,不斷努力尋找離苦得樂的方法,經過多年的思索,身心的磨練,終於悟出了一條中道之法,也就是修行八正道,離於苦樂的二邊。因此,我們應善調身心,讓它處於中道的修行。所以,飲食要善調,行香、跑香都要善調。坐太久,如果功夫進不去,坐在那裡進展是不大的;有時候坐久了,反而氣血不易通暢。平常沒有坐那麼久,一下子坐那麼久,也不是好現象,因此,要循序漸進的來調和身口意。

當我們聽到要發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願,透過這樣的正觀,就能夠逐漸的開發我們內在的大慈悲心,它本來就在。好像我們把黃金開發出來,不用太可惜了,所以對眾生發起大慈悲心是修行的初步,也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資糧,修行正確,道理、知見沒有偏,佛道指日可待。

平日我們拜佛,不是只有拜表相而已,要拜到心坎裡,藉由拜佛,想到佛陀無始劫以來是多麼的慈悲,不忍聖教衰,不忍眾生苦。所以,每當我們坐完香,都應該要功德回向,也要常常念三皈依文、回向文。必須恆常發願,例如心中可發如是願:「禪堂坐香,當願眾生,禪悅法喜,遠離煩惱。」這個發願,就可以讓我們的修行,不斷藉由發願的動力,持續往清淨解脫的目標前進。

跑香、行香的當下,念念不離眾生。什麼叫念念不離眾生?沒有忘記眾生在受苦。我們當下的身心,雖然處於安逸的環境,可是尚未解脫、證悟,所以還是會有苦。但是,我們已懂得佛法,對苦比較能夠放下,然而,眾生還沒有因緣得度,因此,更應該不斷的自我勉勵,自我教育,提起精進的心。「勇猛精進,度一切眾生,出生死海」,這是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說的。

諸位同參!諸佛所宣說的經典,在在處處無非要令眾生發大慈悲心,行菩薩道,度一切眾生。當這一顆心發起來的時候,真的沒有障礙,有障礙是因為發心不夠大。

只要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我與一切眾生,有情無情同圓種智。當我們成佛之時,一定會明白佛性湛然,法性無生,修行了好久,無量劫來終於水到渠成,完全顯露。

大家善護念,繼續用功!

回目錄